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历史学院夏季学期高端学术讲座第八讲-史料的运用、解读与创新:论文选题与写作师生对谈

时间:2020-07-10 作者: 点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历史学院“史料的运用、解读与创新:论文选题与写作师生对谈”成功举行

 

 

 

202078‑79日,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高明博士领衔的“浮山雅集·青岛大学史学‘云’沙龙系列学术活动”、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夏季学期高端学术讲座第六讲——“史料的运用、解读与创新:论文选题与写作师生对谈”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展开,活动分为上下两期,由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王鹤琴老师担任主持人,历史学院高明博士,16级本科生雒壮义、吴玉璋、高筱萱、李颖与17级本科生邓林、孙益辰分别就自己的论文作主题报告。历史学院李传军副院长、赵伟副院长、李涛教授、金霞副教授进行点评。

 

78日下午,“史料的运用、解读与创新:论文选题与写作师生对谈(上)”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确定与史料的搜集。

历史学院17级本科生孙益辰同学从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1926年英国总罢工志愿者心态与苏联威胁”出发,阐发了自己关于世界史论文的写作与材料搜集方法的心得。首先说明自己论文选题的目的与选题的现实意义,他借鉴年鉴学派的心态史研究角度,加之自己平时的读书思考,确定这一选题。接着,按照专题形式进行学术成果的梳理,在此过程中尤其注意英文材料的搜集运用,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找到自己论文写作的落脚点。与此同时,孙益辰同学也向大家分享了他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以供大家借鉴。在此基础上,孙益辰同学为我们分享了搜集史料的网站及其使用方法,以帮助拓展同学们的材料来源。最后,还为同学们推荐了世界史相关的书目。

   

16级吴玉璋同学是青岛九中(礼贤书院)的毕业生,她以自己的毕业论文《“小历史”与“大历史”下的德国传教士——浅析卫礼贤在华身份转变的原因》讲述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与母校情结”和基于“大历史”和“小历史”框架对史料的解读。首先,吴玉璋为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母校创办者——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作为汉学家、教育家、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三层身份的转变,受赵世瑜老师《“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一书启发,将局部的、个人的历史与全局性的历史相结合,介绍了相关史料并进行解读,从“卫礼贤来华前的经历”、“实践中的新理解”、“中国‘大历史’浪潮的影响”与“一战对于卫礼贤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历史”与“大历史”之下的卫礼贤。吴玉璋同学的个人经历与母校情结为同学们进行论文的选题提供了帮助。

 

 

17级邓林同学主要分享了自己确定论文选题时的思路,她以毕业论文选题“茶业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海青镇”为例,从家庭背景、个人兴趣、可行程度三个方面来说明了如何确定论文选题。邓林同学介绍了青岛西海岸地区海青镇的茶业发展历程以及她因家庭背景等原因对于茶叶的热爱,根据国内外茶业史研究现状以及调查走访和相关史料的搜集来确定“茶叶业经济与社会变迁”这一选题的可行性。最后邓林同学提出,要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有材料和方法支撑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论文选题,从而进行论文的写作。

 

 

金霞老师、李涛老师、赵伟老师和李传军老师对三位同学进行了点评,肯定同学们的努力,指出了三位同学论文中值得深入挖掘探讨的地方,推荐相关史料,希望三位同学可以产生新的想法,丰富文章内容。

最后,高明老师以自己的论文《民国报纸新闻中的口岸城市与中日战争(1935-1937)兼论研究问题与材料》为例,总结与回顾一篇学术论文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写作前的思考、写作的契机、对文献的阅读与材料的查找直到确定论文选题进行写作的这一过程作出了详细的梳理与回溯。启发同学们如何在自己的兴趣与前人的材料当中发现自己关注的问题,再根据自己的选题寻找更为具体可行的材料支撑,从而进行论文写作来解决问题,并且及时进行反思与回顾,寻找更深层次的问题。

 

 

79日上午,“史料的运用、解读与创新:论文选题与写作师生对谈(下)”主要介绍了报刊、回忆录、档案等史料的运用。

16级高筱萱同学以《新青年》举例,解读报刊类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使用。报刊会涉及多方面内容,通过报刊,可以窥视某一时代的特色,各类报刊刊登的文章、新闻评论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变化和记录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报刊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高筱萱同学的毕业论文《<新青年>对“女性解放”的关注及其演变》就是依据报刊史料进行分析论述的。她从论文选题与史料的搜集整理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报刊史料的理解和解读,通过对《新青年》杂志中的女子问题的思考提出问题,对“女子问题”产生的原因、知识分子的关注度、对“女子问题”论述的方式以及是否具有体系性进行探讨。此外,高筱萱同学也指出报刊史料所具有的局限性,介绍了自己运用此类史料的小方法,为同学们提供借鉴。

 

 

16级李颖同学对自己在毕业论文《浅析多方视角下的日德战争》的写作中如何使用《申报》与回忆录等史料进行了详细叙述。首先通过对回忆录这类记忆类史料以及相关学者进行举例,阐明回忆录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其次,介绍了自己毕业论文中相关史料的来源,比如通过数据库检索与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由此建立文档,形成史料基础,划定大体的方向,找到与论文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从日德战争战前预测、战争期间的舆论战、日德战争爆发的原因等三方面对以上成果进行分析,利用《申报》与回忆录等多方面的材料对比来形成不同视角之下对于日德战争的理解,较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当时的情况,提高历史研究的可信程度。李颖同学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论文写作当中运用的小方法,比如建立专门史料文件夹、做好分类与标注等,为同学们利用这类史料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16级雒壮义同学主要根据毕业论文《巴黎和会期间的国民外交——以相关档案为中心的分析》与同学们交流自己写作时的一些心得与体悟。他从“学界前沿的档案史料浅谈”、“青岛市档案馆历史档案编纂情况”和“毕业论文写作中档案类史料运用的心得浅谈”三个方面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了档案类史料在论文写作中的运用方法。档案史料在学界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比较珍贵的一手史料,沈志华、杨奎松、曹树基等大家学者均对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雒壮义同学深受启发,在论文写作中也注重档案史料的搜集与分析,列举了国内重要的档案馆以及青岛档案馆所存留的档案史料,介绍了档案类史料的搜集和解读方法,提出史料整理的多种方法,比如做卡片、大事记等,提高论文写作速度。此外,雒壮义同学采用生动的比喻,将自己在写作过程当中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展现出来,譬如要明确思路、准确把握史料、注意其他类型的史料互相印证等。同时也认为历史专业学生应该有开阔的眼界,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品质,要在纵横联系的动态进程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给同学们极大的启发。

 

 

金霞老师、李涛老师、王鹤琴老师和高明老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解答了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疑惑,赞扬同学们认真思考、能够熟练运用史料的能力,其次,几位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史料搜集的新思路,阐发了自己对于史料运用重要性的看法,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进行研究。

 

这次活动中,几位本科生梳理了论文选题、查找运用史料的整个过程,以自己写作的经历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方法;同时,在几位老师的解答与点评中,几位同学找到自己在论文写作与史料运用两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借鉴;参与此次讲座的其他同学听取几位报告同学的发言与老师的点评,了解如何确定论文选题、查找与使用资料,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史料的运用、解读与创新:论文选题与写作师生对谈”采取师生对谈的方式,是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交流的一次成功尝试,历史学院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Tips

搜集史料网站

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

鸠摩搜书:https://www.jiumodiary.com/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http://www.ucdrs.superlib.net/

Jstorhttps://www.jstor.org/

澜瑞外文https://www.lanree.com/

 

 

上一条: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部署宣传和意识... 下一条:历史学院夏季学期高端学术讲座第六讲-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