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苑 / 文苑拾贝 / 正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时间:2016-11-05 作者:段会增 点击:[]

许多人都说哲学最重要的问题有三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然而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在中国辉煌的五千年历史中,没有诞生这一门叫做哲学的学科。

直到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我才找到了答案。中国哲学家不为知识而求知识,只愿为增进人类的幸福而努力,所以不会空言讨论。在中国古代以至于现代“坐而论道”是最不为中国哲学家重视的,且他们将著书立说视为最倒霉之事,因此中国哲学始终没有从中国文化中独立出来。

这本书可谓是冯先生呕心沥血之作,他的高贵在于没有掺杂任何政治色彩和主观成见,能够系统完整的将如此宏伟的历史表现出来。鲁迅先生曾经将《史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赞誉对于《中国哲学史》来说也是很配的。

对于中国哲学最大的误解莫过于认为自汉朝之后,中国哲学是儒家的一统天下。其实,在先秦之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完全断绝,而是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脱胎于老庄的道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大宗教,它之所以能够又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哲学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团和气的,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各种哲学思想的碰撞擦出的绚丽火花照亮了中国的文化。儒家谈积极入世解决现实问题,道家追求得道成仙,佛家则倡导出家修行以期来世幸福。这正是中国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求同存异。如今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儒家是粮食店 道家是药店 佛家是百货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它的滋养。

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很多人对于中国哲学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已不适用于现代。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这些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许多人或许根本没有读懂中哲。它的精髓在于给人们以精神的启迪而不是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韩国总统朴槿惠就是受其中的哲学思想启发,在失意之际重新振作,终于成为韩国第一位女总统。

现实中很多人都把哲学看做晦涩难懂的学问。而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当如今西方文化泛滥成灾时,我们不妨读一读中哲。因为从小就接受东方教育培养起来的我们,对于中哲会有更多的亲切感。对症下药,中哲就是缓解我们社会病症的良药。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愿我们都能够接受它的滋润,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上一条:《金枝》读后感 下一条:《理想国》读后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