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 经世致用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欢迎你
院长寄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三代兴衰,文献可征,彰往察来,兴替可知。探究人类既往之文明,解析百年未有之变局,做新时代有大格局的人,慧眼独具,唯有学史!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仰望星空 思接千载
徜徉史海 明智固本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将助您留得住乡愁、HOLD 住未来!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马斗成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
目录
一 山海形胜,蓬勃发展(学院简介)...................... 2
二 人文底蕴,卓越教师(专业简介)...................... 4
三 创新培养,卓越导向(培养模式)...................... 7
四 名师云集,弘文励教(师资力量)..................... 12
五 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杰出校友)..................... 15
六 名家开讲,学汇九州(学术活动)..................... 17
七 放飞理想,绽放青春(学生活动)..................... 19
八 奖助多元,助力发展(奖助学金)..................... 26
九 春华秋实,炫彩人生(优秀学子)..................... 28
一 山海形胜,蓬勃发展(学院简介)
(一)
青岛大学位于海滨名城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三里河文化、琅琊台遗址、崂山道教昭示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栈桥、一战遗址博物馆、奥帆中心见证着时代风云变换。蒸蒸日上的青岛大学,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长。
(二)
黄海之滨,浮山南麓,绛帐设教,讲诵弦歌。青岛大学历史学科拥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著名学者刘泽华、胡滨、王阁森、韩玉德曾在此弘文励教、培桃育李。
历史学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科是学校最早设立的系科之一,作为学校传统重点学科,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历史学(师范类)专业,招收人文科学类创新实验班。学院下设国学研究院、青岛地方史研究所、儒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2人,其中教授特聘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青年创新人才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另有兼职教师多人。学院依托办学平台有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岛大学经略海洋研究院”、“东亚文学与文化”以及“青大——平度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等。
历史学院近年来教学科研水平突出。在历史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校博雅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审辨式思维与历史学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2022年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立项30余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和优质课程6门,系国家级首批虚拟教研室《民间文献与田野实践》合作单位。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17项,省部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15项,获批《青岛通史》《胶州通史》等重大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与国家档案局、青岛市档案馆合作开展的胶海关档案整理工作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教师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在审辨式思维与新文科人才培养、中国自由港、海洋环境史等领域取得引人关注的成果,获省社科一等奖2项。学生研究性学习多依托教师课题开展,本科生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文章、开展创业活动,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学生深造率达36%。2021年达50%以上,2022年达57%。
历史学院2019年已经招收一届“历史+国学”人文创新实验班,且自2017年以来一直招收以新文科为导向的“历史+ ”人文创新实验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届人文创新班2021年考研率86.67%,培养质量非常突出。
(三)
2022年历史学院面向青岛市招收历史学师范类本科生和“历史+国学”人文创新实验班(综合评价招生)。学院以“求真惟新,求通致用”为育人目标,以审辨式思维培养新文科创新型人才,形成了博雅乐教的“师范+ ”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让学生在“浮山雅集•史学沙龙”里碰撞思想、在“当代史学名家讲堂”里涵泳智慧、在社会实践和田野考察中探寻历史魅力、在教师科研团队里激发创新思维、在海外访学中开拓视野。
2022年学生总体考研率达到57%,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青岛市博物馆暑期社会实践团、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等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浮山春秋》学生刊物展示学生才华,盖萌璐等同学曾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鲁宇航同学2022年考取清华大学中国史研究生。毕业生多成长成为青岛历史教育界的骨干和名师,有相当一部分去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嘤嘤其鸣,求其友声。诚邀怀有专业梦想的青年才俊来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问道崂山,畅游学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硕学闳材。
二 人文底蕴,卓越教师(专业简介)
(一)历史学师范类
1.招生类别:
历史学师范类专业,2022年面向青岛招生40人(文科)。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在中学从事历史教学的卓越教师和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及企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
3.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具有历史感、使命感,对社会发展和历史人文有较深的认知把握;
(2)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3)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
(4)熟悉古文字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学基本理论;
(5)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
中国史、世界史
(2)核心课程
历史学概论、历史地理、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下)。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学术讲座等。
5.修读要求
(1)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2)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3)毕业标准与要求:至少修读160学分。
(二)人文创新实验班(历史+国学)
历史学人文创新实验班依托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和青岛大学国学研究院举办,培养具有扎实历史素养和国学底蕴的创新型、研究型、实践型人才。
本创新实验班培养博雅通达的优秀专业人才,毕业生能够运用历史文化和国学智慧,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文化企业从事宣传、写作、策划、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招生计划:20人(文科,综合评价招生)。
3.培养目标
发挥历史学和国学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学科交叉创新优势,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担当、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心胸开阔,善于合作;
(2)具有多维知识视野、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和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能够融会贯通;
(3)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4)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方案(模式)
(1)双高导向:注重学生的高就业率、高升学率,确保学生培养的高质量。
(2)历史+国学融合创新培养: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式、国际化的培养要求,突破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增设交叉性、研究性、实践性课程,设置一定比例双语类、全英文专业课程,设置《周易研读》《论语研读》《孙子兵法研读》等国学经典研读课程模块。
(3)学术前沿教育:实行学业或研究导师制,导师全部由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竞赛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聘任校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院开展“当代史学名家讲堂”、“国学讲坛”、“浮山雅集·青大史学沙龙”讲座,聘任社会知名文化人士担任兼职校外导师。
(4)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实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高质量金课传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高端讲堂、进学术沙龙、进科研团队、进教授课题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业考核方式,搭建各类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突出研究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
5.创新潜质或学科特长要求:学科竞赛类;科技创新类;语言文学类方面有突出成绩者。
三 创新培养,卓越导向(培养模式)
打造“双思课堂”,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审辨式思维”教学改革。我们在国内率先开设“审辨式思维”专题系列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创新研究,形成了“审辨式思维+创新实践”特色教学模式。《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青岛大学报》以《将“双思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探索一流课程建设新路径》等为题对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成效予以专题报道。
以生为本,践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人文科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批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开展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实行学业导师制,全体学生进科研团队,在国家级大创项目、全省历史征文大赛、师范生从教技能大赛中砺炼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潜能。
坚持课程育人,建设新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围绕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三大模块完善课程方案,已建成《中国古代史》《中国服饰史》《历史民俗学》《中国佛教文化史(英文)》等校级、省级精品课程10门,开设《审辨式思维》等创新创业课程,“国学经典读写说”活动贯穿于本科教育全程。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多元实践基地。在中华古籍普查志愿者服务行动、胶海关档案调研与整理、胶东红色历史探寻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青岛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青岛博物馆、青岛档案馆合作建设10处教学实践基地和专业研究基地。
四 名师云集,弘文励教(师资力量)
1.马斗成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校外合作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9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档案局委托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位)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兼任全国区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2.杨恩玉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历史研究》《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史学月刊》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论点4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并完成省课题2项,主持在研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兼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
3.李涛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青年泰山学者,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在《道德与文明》《档案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两部,教材一部。主持和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兼任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
4.赵伟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宗教与思想史、明代史、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与明代文学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明代心学、禅学与文学思想研究”等多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崂山道教与佛教研究》、《元明之际士大夫政治文化与文学研究》、《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心海禅舟-宋明心学与禅学研究》、《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陆九渊门人》等专著6部。在《文学遗产》、《文献》、《南开学报》、《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天津社会科学》、台湾《普门学报》、韩国《东亚人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5.赵九洲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武安人,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硕、博均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历史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史、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在《学术研究》《史林》《中国农史》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或摘录。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各1项。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评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现为AEAEH东亚环境史学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理事。
6.唐致卿
教授,青岛市拔尖人才。历任青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专著《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获第二十次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人民出版社再版。此书被北京大学和华东师大以之作为研究生参考书,日本东洋文库发表长篇书评,美国哈佛大学学报上发表简介。书目《晚清民国史研究著作简汇》将之列为20世纪以来最主要的一百三十种参考书之一。
7.于建胜
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中学历史教材、课改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1部,主编、副主编或参编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山东省考试院、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两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青岛市档案馆兼职研究员、青岛市博物馆“博物馆之友”、青岛市康有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8.冯剑
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承德人。2009年在天津师范大学获得近现代史硕士学位,2012年获南开大学近现代史博士学位。2014年获得副教授,2016年晋升历史学教授。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经济史、城市史研究。2017年于四川大学城市所博士后出站。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林》、《中国社会历史评论》、《近代史学刊》、《城市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9.林乾
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复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2002年—2004年,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佛教研究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2015于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佛教与梵文专业获博士学位。2015—201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博士后研究。2016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Group in Buddhist Studies 研究团队的助教,讲授本科生课程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研究生课程 Reading Buddhist Texts等。主要从事佛教史、佛教语言、佛教文献、阿毗达磨哲学、早期汉译佛典等领域的研究,精通英语以及梵文、巴利文、犍陀罗语三种语言。在欧洲权威学术出版社Universität Wien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佛教研究排名第一的刊物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印度研究世界顶级刊物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学术译文20余篇。
10.纳春英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骨干。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武则天学会会员。2010—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隋唐史、中国古代服饰史,兼及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和民族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教改项目多项,主讲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服饰史》。
五 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杰出校友)
王海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社科司思政课《形势与政策》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党史党建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出版《真理的追求——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基本经验研究》等学术著作16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教学与研究》《党的文献》等A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7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2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2项。主持和参与12项国家级与教育部课题,其中独立承担国家级、部级课题6项。
2.孙 睿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校长。山东省德育教育优秀工作者、青岛市劳模、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名校长、“名校长工作室”负责人、青岛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青岛市督学、青岛市教育学会理事、青岛市“推行协商民主、强化社会责任”优秀个人、青岛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教学能手等称号。多年来,践行“新人文教育”理念,冲破普通高中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五制改革”和“六个百分百”,“无改革,不实验”成为了学校的强大基因。先后承办“全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高峰论坛”“‘大城市教科院联盟’全国第二次学术年会暨脑科学与教育论坛”、“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赛区决赛”、“人民教育第二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山东省首届STEM教育高峰论坛暨‘岛城教育家成长系列论坛’”等重要会议,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好评。
3.刘 晟
原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校长。在教育领域躬行三十年,中共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督学。自2006年担任平度一中校长以来,提出“两园”建设办学追求,即将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事业乐园”,并将其升华为“生态教育”的教育理念,他提出,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管理学校,重视人的主动性,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学生成长方面,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在教师发展方面,则让每一位师生自我体验、自主实践并且自我提升。使平度一中在办学效益、办学水平等各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
4.张永梅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教27年来,与学生建立了亲密的“邮缘”关系;努力打造“人情味”的历史课堂;开展多彩课堂——《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走进博物馆——馆校合作伴成长》进行多元化教育教学;坚持不让每个孩子掉队。被评为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青岛“课后网”名师在线空中课堂授课名师、青岛市优秀辅导教师以及李沧区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奖先进个人、“书香班主任”、三八红旗手等。曾经走进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与师生进行分享交流。现担任青岛市第二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六 名家开讲,学汇九州(学术活动)
1.史学名家讲堂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常年举办“史学名家讲堂”,面向历史学院和青岛大学全体师生举办高端学术报告。近年来讲堂先后邀请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常建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学科召集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敏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章清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孟祥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杜文玉教授,做了《康熙出巡与国家认同》《学问之道与做人之道》《技术进步与近代中国历史的再认识》、《二重证据法再思考:在出土文书类简牍中发现历史》、《中国近代史若干重要问题》等系列学术报告。专家们以深厚的学养,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众娓娓道来,将历史的人文魅力浸润于听讲者的心灵。
2.浮山雅集·史学沙龙
“浮山雅集·青岛大学史学沙龙”,由青岛大学历史学院举办,活动的宗旨在于为青岛市社科界特别是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师生搭建一个历史学学术研讨的平台,沟通学术信息,交流学术资讯,分享科研心得,搭建学术桥梁,营造学术氛围,提升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水平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今后将立足学术前沿,广邀校内外优秀学者、文化专家、企业界人士参与,注重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碰撞、融合、涵化,研究高深学术,激发思想火花,创新科研思路,将沙龙打造成为岛城知名史学高端学术品牌。
七 放飞理想,绽放青春(学生活动)
学院学生活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围绕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经典读写说行”为特色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指导学生“读经典、写感悟、说心得、行大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 在“全民阅读”的氛围下,我院以专业特色为依托,通过开展“求索”系列讲座、读书交流会、人文大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读经典,多读书读好书。邀请校外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生活、做学问。
写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的基础上将感悟写下,以读书笔记、读书有感、读书随笔的方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思考、多练笔。学院征集学生优秀作品,刊登于院刊《浮山春秋》上,并在学院官方网站开设“历史文苑”栏目,收录师生优秀作品。抓住重大事件、节假日等重要节点,举办书画展览、征文比赛等。
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文字整理,提交作品《青岛市图书馆古籍普查与保护现状调查研究》,参加“挑战杯”竞赛并获校级二等奖。将实践转化成文字,实现“行”与“写”的结合。
说 成立“亦言辩论社”,通过辩论的方式增强学生思维逻辑性和临场反应能力,联合兄弟学院组织了多场校级辩论赛;与青岛市博物馆长期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讲解解说、前台接待、暑期夏令营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游人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我院学生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在校决胜面试大赛中获第一名。我院上合峰会志愿者凭借良好的形象和素质受到记者采访,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行 为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近年来我院组织学生利用暑期积极参与我省古籍分类整理与修复工作,参加了山东省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平度市图书馆等未编古籍的普查登记和修复工作,协助普查古籍3000余册。此项活动曾获校暑期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一等奖、“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我院赴青岛市图书馆志愿服务团曾多次获“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开展研之旅——走进青岛规划展览馆,结合专业课程举办刺绣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游学和国际访学交流活动,开拓视野。
学院学生活动围绕专业特色和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近期校团委对各学院团委的基础工作考核与特色工作交流评价中,我院团委被评为校“五四红旗团委”。
八 奖助多元,助力发展(奖助学金)
学院奖助工作以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绿色通道”等为辅助,以社会奖助学金、社会结对资助、“爱心基金”为补充,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有重点的资助体系。参照《青岛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及数据库,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基本情况、在校学习表现情况、受资助情况等开展资助工作。
我院先后有多名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明德奖学金、校友奖学金、校友助学金、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奖学金、青岛银行奖学金;百分之十五左右的家庭困难学生获国家和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社会助学金。
九 春华秋实,炫彩人生(优秀学子)
鲁宇航:中共预备党员,2018级人文创新班文艺委员。本科期间被评为学习标兵,多次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曾任青岛大学校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历史学院秘书处主任兼院刊《浮山春秋》主编,被授予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参与“三下乡”活动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半岛都市报等报道。
对母校感言:三月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圆梦激动之余更多的是对母校的感恩。四年的大学时光饱满而充实,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对我无私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是支撑我勇敢前行的力量,我将永远铭记在心。祝福青岛大学历史学院!
座右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化仪:中共党员,2018级人文创新班班长,曾任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学生会实践调研中心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学习成绩优异,保研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曾获省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曾获第二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优胜奖、首届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一等奖;主持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项,结项优秀;参与南京大学第二届“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习营;入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全国本科生“励耘”史学论坛。
对母校的感言: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度过四年,临近毕业,心中只有无限感恩。我很庆幸来到青岛大学,遇见这么多可亲可敬的老师,结识这么多善良可爱的同学,助我成长,给我温暖,是这段人生旅途中最珍贵的财富。祝福亲爱的母校越来越好!
座右铭:机会永远留给勇敢且有准备的人。
任文倩:2018级历史班本科生,曾担任青岛大学艺术团自律部副部长、历史学院学生会实践调研中心负责人。获优秀毕业生、山东省优秀学生、青岛大学百名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称号。学习成绩优异,保研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山东省历史征文大赛二等奖,山东省第九届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二等奖。
对母校感言:岁月如梭,转眼间马上要毕业了。感谢过去四年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所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使我有勇气去反复尝试,不懈努力,不断成长。感谢青大,无论我走多远,心中都永远眷恋。愿母院越办越好,未来更加辉煌!
座右铭: 心所向,驰以恒。
高凌飞:中共预备党员,2017级历史班纪律委员,曾担任历史学院学生会副秘书长,保研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曾多次获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三菱日联银行奖学金,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获2021年山东省师范类优秀毕业生。
对母校的感言:四年时光缓缓而逝,青大教给我的是无尽的感恩之心。从刚入校门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自信成长,感谢青大对我的四年培养,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是您们一点点的悉心培养让我迈向成功。
座右铭: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姜艺:青岛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毕业生,辅修专业汉语言文学。考取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本科期间曾担任班级宣传委员,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获学习优秀奖学金及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对母校的感言:在青大的四年足够充实,也遇到了可亲可敬的师长同学。感恩母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给我们众多平台和尝试的机会,愿青大越来越好。
座右铭: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梁竣淇:中共党员,青岛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人文创新班班长,曾任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席。期间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荣获潍坊市优秀青年志愿者,青岛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参加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山东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干部培训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光明网、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大众网等各类媒介报刊发表文章11篇,其中关于研究苏轼与竹的论文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一等奖,并重点参与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两项。保送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
对母校的感言:青岛大学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是成就梦想的励志摇篮,青大到处充满自然的文化气息,感谢青大对我的栽培,感谢老师对我的教诲,选择青大,无怨无悔!
座右铭: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
纪亚楠:中共党员,2015级历史系团支书,曾担任哲学与历史学院第三届学生会主席。曾获得2019山东省师范类优秀毕业生、201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2016年度青岛大学百名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保送上海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对母校感言: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到毕业,到目前为止做的最不后悔的决定就是进入了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在这里有我可亲可敬的师长,有我无比可爱的同学与朋友们。曾经的我是如此的内敛,是青大丰富的校园生活使我变得更加成熟。青大人,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祝福青大!
座右铭:越努力越幸运!
庄琛:女,青岛大学历史学院2014级本科毕业生,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本科期间曾任校艺术团自律队队长,班级文艺委员等职务。曾多次获校级优秀奖学金及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
对母校的感言:感谢母校给予我们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感谢每位老师对我的悉心关怀与教导,感谢在青大与我相遇相知的每一位朋友。在青大,我度过了人生中美好而又充实的四年时光。祝愿母校越来越好,再创辉煌!
座右铭:有志者事竞成。
孙浩:男,青岛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毕业生,厦门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曾任2013级历史系班长、院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曾多次获校级优秀奖学金及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对母校的感言: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我有幸在青岛大学度过,青岛大学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感恩母校带给我的蜕变和成长,感恩历史系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和关爱,愿母校越办越好,愿母系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越来越好!
座右铭:胸无城府心常泰,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