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苑 / 文苑拾贝 / 正文

从《论语》中浅析孔子仁学思想

时间:2016-12-12 作者:杜英昊 点击:[]

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全部学说的核心,然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篇)”。但据我个人统计,《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共有50处;据网上所说,“仁”字也出现了高达109次。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所以可称“罕言”。从另一方面来看,仁作为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论语》中便有记载。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相较于其他儒家经典,从中能更好地浅析其仁学思想。

《论语》中的“仁”并非全都是孔子所要弘扬的仁德,其中像“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篇)”和“井有仁焉(雍也篇)”中的“仁”都是用来表示“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除此之外,“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篇)”中的“仁”不知是版本问题还是通假,在此处理应同“人”讲。

那孔子的仁究竟为何物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看来仁需要我们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需要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需要我们爱人!除此之外,像“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篇)”还有子张问仁于孔子时,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人也”(阳货篇)等等等等。可以看出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但其核心思想是始终不变的——仁即爱人!“爱人”就是关爱他人,有仁德,就是有爱心,不仁,就是无爱心。

孔子仁之爱人,与墨家的兼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墨家兼爱之爱人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孔子仁之爱人是依据宗法伦理,承认有亲疏远近之别、贵贱差等之分的,主张先爱自己之“亲”,然后再推及别人之“亲”,是谓“推己及人”。所以孔子是十分重视血缘亲情之爱的,因此针对宰我以“三年之丧”太久,想改为一年,并以“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为由进行狡辩。孔子愤怒地驳斥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篇)”怒斥宰我放弃三年之丧为不仁。可见孔子仁之爱人对血缘亲情之重视。

孔子之仁还要推己及人,由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切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孔子还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以终身而行之。只有做到忠恕,才可以推己及人,做到爱一切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篇)”,实现仁的思想。

《论语》中不仅仅只有孔子对仁的解释和观点,从其弟子的言行中也可见一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在这里有子将孝悌看作是“仁之本与”,很好的贯彻了孔子仁之基础是血缘亲情之爱。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这里是子夏对仁的认识是需要广泛学习坚守志趣,恳切发问,多思考当前的问题,这亦是对孔子仁学思想地践行。子游曰:“吾友张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篇)”和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篇)”都说子张未能达到“仁”。孔子对仁人的评价标准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刚、毅、木、讷,近乎仁(子路篇)”,子张未能做到,所以未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我们任重道远,矢志不渝!

上一条:孔子 下一条:鲲鹏之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