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苑 / 文苑拾贝 / 正文

孔子

时间:2016-12-12 作者:任慧杰 点击:[]

不知从多少年前开始,孔子便不再只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世界很多地方兴办孔子讲堂,孔子早已走向世界,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晚年时修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诗》《书》《礼》《易》《春秋》便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五经,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更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说其关于仁的思想。孔子主张仁是天命之性之感通。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句话是说不懂得命运,就没有办法当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是可以知命的,也必须知天命。世上有很多非确定因素,就算一个人再小心不过,恐怕也难以避免万一发生的地震,车祸,火灾等意外的伤害,这就是命。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仁原本先天就存在,一想就能发挥作用,这与王阳明的“一念发动处,便是仁了”很类似,人若知,仁则显现发挥作用,人若不知,仁则隐,虽说仍然存在却不发挥作用,仁须自觉。孔子同时也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的实质是仁,有一天你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便会称你为仁人。但孔子也指做到“仁”没什么了不起,恒作仁才不容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是自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自己的心中充满仁并且按照仁的要求去做才能心安,这也是孔子认为宰我废除三年之丧不仁的原因,在孔子眼中,宰我不愿守三年之丧是不应心安的,因此也应被称为不仁,这是一种道德体验和直觉,而并非知识一类的事。

仁者爱人是孔子的又一大主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此处的爱就是不安的源头,比如父母关爱子女,怕孩子不安全,这种由爱产生的怕便是不安,便是仁。子女怀念父母,猜测父母过得好与不好,这种由爱产生的挂念便是不安,便是仁。孔子偏向赞同亲亲互隐,即亲人犯了罪应选择隐瞒,法理无法超越人情之常,其实在现在也是如此,若有人触犯了法律,他的亲人有选择沉默的权利。孔子的这种思想也对后世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仁是践行不已也是孔子关于仁思想的重要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人应该把“仁”当做毕生的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在困窘的时候不放弃自身的修养,发达时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君子的一生必定是践行“仁”的一生。

人生三大悲事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而为后代所敬仰的孔子却经历了两件半,在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其回到娘家,按照风俗母亲应与早已去世的父亲合葬,但因长时间的失联,孔子连自己的父亲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据有关文献记载,孔子与妻子为媒妁之言,且有传言说孔子与妻子的关系并不好,且孔子的儿子去世很早,孔子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如此坎坷的一生,孔子的生活着实不易。但孔子虽说一生经历过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挫折,但其一生始终致力于宣讲自己的思想,在诸侯争霸的时期,孔子所主张“仁”和敬鬼神而远之显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相适应,但孔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孔子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就不会有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也不会存在,更不会成为自汉以来中国思想的主流思想。

若要说古代的思想哪个流传最为深远,那一定为“仁”,乃至今日,“仁”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建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就必须继承与发展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仁”的思想必不可少,我们应不断研究孔子仁之学问,让孔子仁的思想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

上一条:孔子“仁”的思想 下一条:从《论语》中浅析孔子仁学思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