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院刊与习作 / 正文

再谈"尧舜禹禅让"

时间:2024-03-15 作者: 点击:[]

张敬尧  23级人文创新班

禅让的出现,本意旨在部落首领通过民主选举,诸如投票的方式确定下一任帝王的人选。这种“公天下”的王位继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选贤与能,弘扬美好品德……但如课本上所说:"企图凭借强权和实力,变禅让为世袭的斗争在这一时期也愈演愈烈。"很显然,禅让制的存在已经被人们怀疑。

突然发现,课本中所提及的《竹书纪年》这本书有一个标签:不被正统儒学所承认——儒学和非儒学。而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思想,更是与儒学存在极大差异。那么我想或支持或反对禅让制,是不是与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有关呢?

儒家的学者们好像更为认可禅让制的存在以及合理性。儒家思想中对于王位的继承,不愿意采用打打杀杀的方式。禅让制度,本质上就是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战争只是打破旧的社会秩序,禅让虽意在表明新秩序,但更多的是想表示政权新旧的交替。通过禅让这种方式完成旧政权向新政权的更迭,标志着新王朝取得了合法的形式权利。试问天下之人,谁不愿将这至高无上的皇位在自己的谱系中延续下去,而"高尚"地去搞禅让呢?儒家提出禅让制,可能更想于频繁的军事战争中为自己寻求一份心安罢了。要不然为什么汉朝儒生眭弘上书昭帝仿尧禅让帝位反被冠以"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而遭到诛杀呢?

但是法家的学者们似乎不大看重禅让制。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牺牲全民的利益来换取权力的最大化。如果是依靠选贤与能的方式,那下层百姓是存在接触到上层权力的可能性的,那么法家作为皇帝中央集权的工具自是需要对此加以禁止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政手段的政府,纵然主张崇尚儒学思想教化,也绝不会允许可能动摇皇权统治的"异端"存在。

我们不妨再看看后世的“禅让”。第一次算是比较成功的应该是“曹魏代汉”。汉献帝三次将帝位下召“禅让”给曹丕,曹丕则“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三次,最后“迫于无奈”接手帝位。要知道当时的实权掌握者是曹魏,就连汉献帝的皇后都是曹家的女儿。试想如果没有“禅让”一事,汉献帝的下场可见一斑。而正是有“禅让”一事,曹魏的“篡位”一说才有了正名。再看宋代后周,赵匡胤灭掉后周之后,也曾不止一次推脱过“当皇帝”的这个情求,但直到最后,众臣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一腔热泪地跪在地上说:“您才是真正地能成为我们皇帝的人啊!”所以说,这种“禅让”显然没有什么“禅让制”的本义在其中了。

所以为什么儒家学者仍大费周章而又不留余力地解释“禅让制”的合理性?一方面,应该是要用禅让制来呈现政权的合法性,是新政权替代旧政权的“幌子”,另一方面,“禅让制”也更符合儒家思想当中的“仁、礼、义”之类的观点,毕竟这些被“禅让”对象没有通过血腥的战争而是这种温和的方式夺取权力,还在这一过程中用“天命如此”的话术迷惑一下老百姓,去获得人民的支持,好像一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毕竟这套理论还要被儒家和统治阶级所用,不然支持这种理论又有何用呢?

上一条:永不破碎的长安 下一条:论红楼双姝——宝黛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