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青岛大学历史学2022年专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3-01-09 作者: 点击:[]

青岛大学历史学专业发展报告(2022

 

一、专业发展和建设情况

青岛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78年,拥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著名学者刘泽华、胡滨、王阁森、韩玉德曾在此弘文励教、培桃育李。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历史学(师范类)专业,每年招收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和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研究生50人。学院下设国学研究院、青岛地方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21年,历史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历史学院近年来教学科研水平突出。在历史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校博雅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审辨式思维与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教师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立项30余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和优质课程6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7项,省部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15项,获批《青岛通史》专项14项,立项《胶州通史》专项。在《中学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青岛市《青岛通史》《胶州通史》等重大项目多项。与青岛市市北区合作开展中小学国学教育合作项目,获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

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我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历史学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教师2.0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我们探索实践了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1.吸引汇聚了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历史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9名,教师中有教授、特聘教授15人,其中,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省青年泰山学者、山东省青创计划专家、教育部国培专家等7人。教师中博士占93%,有海外经历者占18%。兼职教师中,有齐鲁名师2人,省特级教师2名,全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

2.我们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卓越教师2.0计划要求及中学教师职业素养要求,完善了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和修读要求,夯实了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化教育技术和教育见习实习等基本要求,增加了师范生从教素养和德育、美育、劳育的修读要求和考核方法,加强了师范生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的要求和选听当代教育名家讲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论坛的考核要求,形成了历史学“博学、乐教”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

3.深入开展了“课程思政+审辨式思维”双思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在国内率先开设“审辨式思维”专题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创新研究,形成了“审辨式思维+创新实践”特色教学模式。《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青岛大学报》以《将“双思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探索一流课程建设新路径》等为题对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成效予以专题报道。2022年,相关成果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系统建设了一流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三大模块完善课程方案,2021-2022年获批《中国古代史》《中国服饰史》《青岛城市史》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青岛城市史》被推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课程。开设《审辨式思维》等创新课程,“中国传统智慧”“中华文明史”立项为校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历史学本科生聚焦成为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新时代教师,他们全部参加院校两级组织的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和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在读期间均进入创新研究团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2022年师范类学生继续深造率为46%,人文创新班为86%2022本科生平均继续深造率年达57%,约30%的同学考入一流大学深造。据统计历史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在法律法学、教育、咨询、知识产权、社会、宗教工作人员等行业就业,其中71.43%在教育行业就业。

三、坚持产出导向,树立学为中心意识

1、以生为本,践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人文科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批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开展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实行学业导师制,全体学生进科研团队,在国家级大创项目、全省历史征文大赛、师范生从教技能大赛中砺炼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潜能。

2、在教育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方面,在原有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青岛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青岛第二实验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与青岛市第一中学、青岛市启元中学和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签署教育实习基地。同时,与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档案馆、崂山区档案馆、莱西姜山镇胶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签订协议,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和专业研究基地。我们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多元实践基地。2022年拟投入专项经费60万元建设历史学院网络教研智慧教室,这一兼有教研和实训平台的建成,必将有力促进我院本科师范生实验实训条件的根本性提升。

3.积极准备师范类专业认证。围绕着一践行三学会目标要求,我们重点做好师范生人才培养诸环节,特别是落实好为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深化“双思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历史学专业认证二级标准各项指标的学习解读,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达成度写作培训。完善教学大纲、教案、考试试卷、过程性考核、学生创新学习、教育实习材料、一流课程相关教学文档整理归档工作。区分不同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字一话”学习竞赛活动,组织全部师范生参加院级师范生技能大赛,重点练习写教学设计和说课。针对毕业年级重点完成毕业论文,重点抓好学科教学论文的写作质量。

四、聚焦问题,持续改进

对照研究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经过自查,本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方面:对新文科和卓越教师的内涵和素养构成理解的还不够深刻,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与历史学专业发展新趋向和区域特别青岛市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需求相对接。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方论证机制还不完善。

(二)毕业要求方面:专业情怀和师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还比较单一,教育情怀的养成多依赖课堂教学开展。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结合还不够融密,通过说课、教学设计和模拟上课来提升教学能力的日常实践还没有形成机制化做法。

(三)课程教学方面:课程设置基于课程标准,但课程内容需要面向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等利益相关方,更多吸纳当前中学历是教学改革的成果,综合大学对通识教育有统一的要求,为更多设置师范教育选修课限制了空间。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多定量评价,日常的过程性考核缺少规范,落实不够。

(四)合作与实践方面:协同育人机制各方的权责利方面规定还不够明确,在权责利的落实及评价方面还不够完善。“双导师”数量仅仅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还不够多,导师和兼职教师的聘任机制还不够完善。

(五)学生发展方面:本专业师范类学生只面向青岛招生,限制了招收更优质生源的机会,针对本科生成长和发展的职业生涯指导与服务还不够精准,毕业生近年来总体继续深造率较高,但本科毕业选择中学历史教师的学生总体比率不高。

五、改进规划及措施

1.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有新定位。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师德养成和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吸纳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优秀成果进课堂,深入开展审辨式思维教育,努力建成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双思课堂”为引领、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要有新进展。突出中学历史教学的专业考察、项目化学习和大赛练习一体化,深化以学为中心的改革,与国内先进高校开展网络教研室共同体教研活动,持续推动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建设,搭建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3.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层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专职教师人数达到40人左右,建成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人成为省、市级教学名师,打造高水平中学历史教学教研室,扩大校外中学名师名校的兼聘人数,形成2-3个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

4.学科建设要有新突破。在现有学位点基础上,实现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全民提升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点在区域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影响里,以高水平科研平台、高水平实验实训中心、高水平校外教育实习基地支撑实现历史师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

5.专业认证要有新成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建立师范生培养的各种机制体制,鼓励学生立师志,修师德,博师学,练师功,抓实抓好本科生(师范生)培养各环节,特别注重学生“一践行三学会”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夯实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实践环节。加强经费投入,建设历史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和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师范教育软硬件建设和条件保障机制。

6.人才培养质量要有新提升。不断深化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师范教育各类课程的落实、落地,办好当代史学名家讲堂、浮山雅集学术沙龙和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论坛,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和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精准做好师范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本科生的考录率、考研率再上新台阶,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反馈和评价机制。

 

上一条:历史学院2022-2023学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下一条:青岛大学历史学院2021年专业人才培养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