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韵承薪火,文脉润今朝 | 历史学院“历久弥坚,史志不渝”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一)

时间:2025-09-05 作者: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深化对文化根脉的探索认同,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鼓励学子在暑假期间深入各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次实践旨在通过系统化、沉浸式、具身性的实践环节,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将文化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学史力行”落地见效。

守正创新传古调,活态传承焕新声

团队名称:“柳风遗韵”实践团 

团队负责人:徐国瑞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柳风遗韵”实践团携手即墨区柳腔剧团,致力于让千年乡音焕发时代新声。 

实践团首先深入即墨区大欧戈庄村,走访当地居民后得知,尽管该村毗邻柳腔发源地大沽河,但村中的柳腔文化及相关博物馆已沉寂许久,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即墨区柳腔剧团,与剧团负责人展开深入交谈。剧团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理念,用心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文化传承经验。实践团成员还现场观摩了柳腔表演,学习其独特的妆造和表演动作,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剧团新老演员的广泛认可与赞赏。 

未来,“柳风遗韵”实践团将积极助力激活传统戏曲文化,让古老戏曲在活态传承中焕发崭新活力,让千年柳腔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圣城循迹探儒道,深悟智慧鉴古今

团队名称:“阙里知行”实践团 

团队负责人:黄江楠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阙里知行”实践团走进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 

实践团成员有序参观了馆内“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等陈列展览。通过与文物展品的近距离接触,成员们系统且深入地了解到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天下大同”的教育理念,也充分认识到儒家文化在礼仪、道德规范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此次实践不仅使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了对中华文化根源的认同,还激励他们从先哲智慧中汲取养分,拓宽思维视野,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与创新动力,实现“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的目标追求。

天井山间溯秃尾,文旅赋能传非遗

团队名称:“秃尾龙迹”非遗文化实践团 

团队负责人:耿鑫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秃尾龙迹”非遗文化实践团在李传军教授指导下,赴青岛即墨天井山开展以“秃尾巴老李传说”为主题的田野调查,致力于探索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地方认同。 

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察了“秃尾巴老李传说”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实践过程中,团队深入走访天井山周边村落,参与龙王庙庙会活动,记录祭祀、戏曲表演等重要环节,倾听村民口述传说与信仰故事,感受到这一文化资源在地方社会中的情感依托与认同力量。实践结束后,团队结合调查视频、调研报告等调研成果,提出了“传说进校园、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创新传播”的三方面建议。 

本次实践得到即墨区相关部门的关心重视与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实践团对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团队成员一致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挥历史学专业优势,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在新时代的青年实践中展现新的生机与光彩。

从即墨柳腔的婉转唱腔里品人间烟火,于儒家仁礼的千年哲思中寻精神坐标,在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里感乡土深情,这些文化印记,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雅俗共赏、多元一体”的鲜明特质——它既扎根生活沃土,又升华生活本真,凝结着民族智慧的结晶,铸就了独特的历史记忆,凝聚起深厚的文化认同。这一文脉如长河奔涌,既载着过往的星光,更映着未来的朝阳,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回望来路,以创新之笔续写华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上一条:承红色基因,践青春之责 | 历史学院“历... 下一条:聚爱成阳汇七海 石榴同心铸华章——我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