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8月4日,历史学院学生赵姝媛、段修凤、许佳琦,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参与为期14天的“志愿有我·让爱飞跃万水千山”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实践。
实践团队成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聚力素质教育与民族团结思政育人,充分挖掘自身专业优势,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普、劳动实践教育等多元化素质课程。除了常规教学,实践团队结合学生实时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同步策划文艺汇演、科普讲座、朗诵比赛等主题活动,为边疆儿童提供常态化特色支教服务。历史学院志愿者积极参与每一堂课程、协助每一场活动,不断优化服务技能,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担当。

本次实践活动注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度探索当代大学生与边疆儿童双向成长的实践育人新范式。在完成社区儿童教育服务的同时,实践团队重点推进"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在达瓦昆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聆听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历史学院学生赵姝媛作为思政系列活动的领誓人,带领全体志愿者庄严宣誓,践行志愿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民族团结实践团队长段修凤在践行宣言的同时,积极与副队长许佳琦进行探讨,结合历史学专业的优势,将此类思政教育活动感悟转化为课堂中的多元素材,为实践注入了全新活力。


赵姝媛在实践总结时提到:“本次暑期的实践活动不仅是自我淬炼的成长熔炉,使我在应对复杂情境时更显从容专业,更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教育远不止于单向的知识灌输,更是爱与希望的双向奔赴。在这条相互成就的道路上,边疆儿童赤诚质朴之心成为最鲜活的教科书。他们用质朴眼神传递的信任,以纯真笑容给予的回应,让我真切感受到:真诚的交流能够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在心灵间架起无形的精神桥梁。”段修凤和许佳琦深刻体悟到:“新时代青年当以初心为舵、以担当为帆。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以文化浸润为纽带、以情感共鸣为基石,正是新时代青年"以青春血脉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用责任担当筑牢家国情怀之基"的生动写照,历史学院青年学子的新疆专项社会实践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提供了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