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思维与创新教育研究所与富源路小学就思维教学改革开展合作,研究所所长宫振胜面向全体教师作了《培养智慧分子 构建思维课堂》的报告,并参与了听课、评课,下面是宫振胜所长就一堂语文课写的评课笔记。
由一堂语文课谈语文教学如何融入思维教育
宫振胜
到某小学听了一堂五年级语文课,课文题目为《海伦·凯勒》,老师五十多岁,经验丰富,讲得出神入化,按传统标准几乎无懈可击。课堂的重点是师生一起探究字词的写法、含义、用法,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个别特殊符号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写一下读后感。这恐怕是当下绝大多数语文课堂的基本模式。
很高兴看到该老师也试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流下了兴奋的泪水。老师问:“这泪水除了是兴奋的,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泪水?”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内容推理(与形式推理不同)、换位同情思考。再如,课文中有一段“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致小小的手指头都磨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小心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讲到这一段时,老师问:“为什么是‘都’磨出了血呢?”学生答:“因为沙利文老师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该问设计得有问题,“因为”后面说出的或者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或者是得出结论的理由,“一一包扎”是“都磨出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学生和课文的作者也不是根据“一一包扎”推出“都磨出血”的结论,老师如果倒过来问:“沙利文老师为什么要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合乎情理了。
这是一篇记述文,重点是描写事实,就思维教育而言不如议论文,但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海伦的精神为什么是“不屈不饶”的?,有哪些理由?理由充分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材料支撑主题?还可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论证海伦“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残疾人身上”。
思维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懂得思考,人类成了万物之灵长,思维铸就人类文明,所以思维应该是教育的核心,以色列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费厄斯坦认为主张:“思维过程应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杜威在其名著《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提醒:“智育的全部和唯一目的就是要养成细心、警觉和透彻的思维习惯。”钱学森疾呼:“教育最终的机理在于思维过程的训练。”
关于思维教育的内容,可参考的有格雷瑟(1941)、恩尼斯(1996)和范西昂(1990)总结出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性和态度,包括:思想开明;心态公正;寻求证据;尽可能了解全面充分;关注他人的观点及其理由;信念与证据的程度要相配;愿意考虑替代选择和修正信念。还有费舍尔总结出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包括:评估从某一陈述到结论的推理;识别在陈述或者论证中隐含的假设;澄清意义;评估一个称述的可信性;分析一段文章中的论证结构;评估某一信息的可推出的含义;判断如何评估某一断定;识别谬误。
语文是一门非常适合锻炼思维品格和能力的课程,语文课的功能不但在于掌握字词的含义、写法,更重要的在于造文,造文不能仅仅追求文采,更重要的是思维通达、中规中矩,但恰恰是思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甚至连形式逻辑课都没上过,更不用说批判性思维课了,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写的文章思维漏洞很多,甚至成为著名学者后也难以写出一篇能经受住批判性思维审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