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五:
哲学双学位、辅修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二至三年的系统学习,使辅修哲学、双学位的学生能够掌握哲学的基本理论和较丰富的哲学史、哲学分支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和人生价值识别能力,促使他们人生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业务培养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贯彻学术性、综合性、适应性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培育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修养、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与历史。
2.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方法。
3.掌握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三、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哲学原著选读、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授予学位:哲学学士
六、最低毕业学分要求:60学分
七、课程修读要求
第二专业学生毕业时修满6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共30学分,占总学分的50%;专业课共20学分,占总学分的33%;专业实习2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占17%。
八、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 时 |
开课学期及 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第几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考试 |
考查 |
学科基础课 |
C09010101003 C09010101004 |
中国哲学史(I-II) |
4 |
72 |
2 |
2 |
|
|
√ |
|
C09010101005 C09010101006 |
西方哲学史(I-II) |
4 |
72 |
2 |
2 |
|
|
√ |
|
C09010101001 C09010101002 |
马克思主义哲学(I-II) |
4 |
72 |
2 |
2 |
|
|
√ |
|
C09010101009 |
科学技术哲学 |
3 |
48 |
|
|
3 |
|
√ |
|
C09010000001 |
逻辑学 |
3 |
48 |
3 |
|
|
|
√ |
|
C09010101010 |
宗教学 |
3 |
48 |
|
3 |
|
|
√ |
|
C09010101007 |
伦理学 |
3 |
48 |
|
|
3 |
|
√ |
|
C09010000003 |
美学 |
3 |
48 |
3 |
|
|
|
√ |
|
C09010101008 |
现代西方哲学 |
3 |
48 |
|
3 |
|
|
√ |
|
小 计 |
30 |
|
|
|
|
|
|
|
专业课 |
C09010101022 |
《易经》导读 |
2 |
32 |
|
|
2 |
|
|
√ |
C09010101021 |
《理想国》导读 |
2 |
32 |
|
|
|
2 |
|
√ |
C09010101013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
2 |
32 |
|
|
2 |
|
|
√ |
C09010101012 |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
3 |
48 |
|
3 |
|
|
|
√ |
C09010101014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
3 |
48 |
|
|
3 |
|
|
√ |
C09010101035 |
《正义论》导读 |
2 |
32 |
|
|
|
2 |
|
√ |
C09010101031 |
佛教哲学 |
2 |
32 |
|
|
|
2 |
|
√ |
C09010101032 |
《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
2 |
32 |
|
|
|
2 |
|
√ |
C09010101066 |
《现象学观念》导读 |
2 |
32 |
|
|
|
2 |
|
√ |
小 计 |
20 |
|
|
|
|
|
|
|
实践教学 |
|
专业实习 |
2 |
|
|
|
|
|
|
|
毕业论文 |
8 |
|
|
|
|
|
|
|
小 计 |
10 |
|
|
|
|
|
|
|
合 计 |
60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