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期望,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的学子们在寒假期间积极学习并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躬行践履,为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出独属于他们的青春力量,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本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展示的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团队篇。
01将时光的记忆揉进每一个馒头
团队名称:“二〇二”实践团
团队成员:曲奕玮,王昕扬,付源,戚鑫源,孙欣,毛硕
实践纪实:青岛大学历史学院“二〇二”实践团于2025年2月15日前往崂山区王哥庄镇,进行王哥庄大馒头非遗技艺传承活动。活动记录了参观非遗文化传承中心、观摩大馒头生产过程、与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会长刘竹莲进行深入访谈以及亲身实践崂山面塑玫瑰花制作等环节。成员们通过这些活动,深刻理解了传统技艺的细腻与严谨,并在蒸制工坊中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匠心温度。
非遗传承是民族记忆的维系,王哥庄大馒头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实践团成员在活动中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脉搏,坚定了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的决心。这次活动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

02将光影的传承绘入每一个皮影
团队名称:非遗寻承实践团
团队成员:段佳志,宋于晨曦
实践纪实:青岛大学“非遗寻承实践团”深入探索了泰山皮影戏,了解其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在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有幸观赏了泰山皮影的经典剧目《鹤蛙龟》和《石敢当》,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泰山皮影的艺术魅力,也传递了泰山文化的勇敢无畏和正气凛然。创新剧目《时间都去哪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艺术,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实践团成员体验了皮影制作和操作,学习了制作工艺的每个步骤,从而对皮影制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成员们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泰山皮影作为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更多支持和创新传承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拓宽传播途径,确保其代代相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智慧与精髓,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和文化自信的源泉。非遗传承的意义在于维系民族记忆,展现文化多样性,激发创新活力。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更是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珍视并传递这份文化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