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民俗速派团开展青岛大学“观文化、传文化”寒假实践活动

时间:2021-02-22 作者: 点击:[]

实践调研是青年大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节日民俗文化则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态,成为传统文化中独特而迷人的瑰宝,尤其是春节,其所展现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寒假,由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部分学子组成的青岛民俗速派团通过亲身实践、调研和深入思考,创立了一个专注于春节民俗变迁的、专属于青岛人的公众号。

对此,志同道合的八位同学成立了青岛民俗速派团。她们扎根青岛市各大市郊农村,从市内四区到即墨平度、再到胶州黄岛,着眼于微观事实,对青岛市当下民俗进行调研,以鲜活的多媒体形式记录下民俗百态。同时,速派团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利用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历史论文,梳理青岛当地民俗的历史脉络,并通过文章、摄影、视频三种形式,实时发布实践情况,让广大市民朋友云体验青岛不同地区的民俗风貌,进一步挖掘并大力弘扬以春节为代表的节日民俗文化内涵。

目前,公众号已经正式推出四篇文章,总浏览量超过四千人次,总浏览人数近三千。四篇文章被“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公众号、思政大课堂公众号和“青大学工”公众号同步转发,原创视频被青岛大学图书馆官方抖音号同步转发。此外,她们在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岛大学思政大课堂中心老师的支持下,通过思政大课堂平台向全校发起了“记录我眼中的家乡民俗”活动,民俗速派团由此成为该活动的倡议人与负责人,该活动也引起了热烈反响。

截至2月20号,青岛民俗速派团已开展了三项实践活动。第一项是实地调查青岛地区过年赶集现象;第二项是线上征集青岛网民分享自家春节习俗的图文视频;第三项是线下采访青岛市民过年的感受。

在青岛的市郊农村,赶集活动大多在小年前进行。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民俗速派团的成员基于个人所在位置,谨遵疫情防控要求,在自家附近的大集市中进行实地调研,最终详细记录了泊里大集、北宅大集、崔家集镇集、牛齐埠集、李村大集的民风民情。

民俗速派团的成员通过公众号发出了征集春节民俗活动的倡议,收到了热烈的反响。她们征集到了许多现存的春节民俗:张贴表达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的春联;悬挂象征着平安祥和、团团圆圆的红灯笼;操办庆祝丰收与团圆的年夜饭;品尝含有吉祥之意的饺子等。

除了叙述民俗,许多投稿人还认真写下自己的看法与感受,诉说春节民俗背后蕴藏的风土人情,其中一位投稿人表示“这真的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让我有了把这些珍贵的东西记录下来的契机!”

青岛民俗速派团对各个年龄段、各个地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街采与约采,以确保采访数据的全面性、科学性与真实性。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当前年味变浓变淡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当前年味变淡了,以前忙忙碌碌准备年货要比现在去超市买现货快乐得多,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参与了农村的烧香、烧纸、磕头拜年的旧习俗。

有的人则表示更喜欢现在过年的方式,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变为传统习俗增加了不一样的色彩,带来了更多满足与愉悦。一些老年人也紧跟时代步伐,以年轻的心态迎接传统的春节,完美契合了当下的大趋势。

民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随着岁月变迁,许多民俗逐渐被遗忘。在此背景下,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如何应对民俗文化的新变化、传统文化的新挑战是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难题。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青岛民俗速派团的八位同学希望通过公众号唤起广大市民朋友对春节民俗的记忆,并思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凝聚起广大青岛人民的文化认同,帮助广大市民朋友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上一条:“南茶北引”探寻之旅 下一条:中国思想史方向举行第二次组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