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历史学院积极谋划和推广线上教学,积极鼓励老师们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需要选择网络教学平台,深入结合网上教学的学情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态,提升教学效果。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师生的互促共进,教学相长。本文,是我院高明博士探索网上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心得。嘤嘤其鸣,求其友声,切磋论道,其乐无穷。
高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后。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电力工业研究(1945—1965)”和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一带一路’与中国近现代贸易历史”。主讲历史学院本科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亚太地区史》和《史学论文写作》。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老师,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身体健康为生活的第一要务,然后根据现实情况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希望一切可以早日恢复正常。
根据教学安排,我这学期有两门面向本科生的主讲课,《亚太地区史》和《史学论文写作》。前者是我新开设的课程,那我就此谈一谈疫情期间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感想。
根据历史学院的专业培养计划,《亚太地区史》是在世界史通史课程之后的辅修课程。立足于开拓史观、启发思考的基本教学目标,我对修这门课的学生并不要求太多的史实记忆,而更多地鼓励他们去做联系和想象,这当然建立在前面通史教学的基础上。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目标和效果的设定,如何在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基于网络流量的呈现手段是我首先考虑的,就是说教学课件如何准备的问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习惯使用视频资料来做教学导入和历史细节的呈现。但以目前我和学生的网络测试结果来看,视频材料很难在线上实时播放。在没有云分享这些视频内容的情况下,我目前主要依靠讲解幻灯片来上课。
这种教学方式的确比较传统,但是从“直播讲故事”的模式来说,并不是一味的教学输出,而忽略师生互动(个人认为,对比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在有限时间内的互动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这一讲中,我从一张被叫做“佐贺藩的年轻人们”的照片开始,逐步解开了三十几位日本武士与一位美国传教士之间的故事,以及日本政治家和学者在后世对相关历史的塑造、建构和思考。上述内容要比通史课程中的内容更加细腻和深入,甚至有修正和颠覆的部分。在这种对比中,学生有思考、疑问和回应,虽然不能在线上全部付诸交流,但我相信是有教学效果的——有些学生留言说,拿着平板和家长一起在饭桌上听课。
线上教学是脱离面对面环境的,所以教师会担心网络对面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毕竟这不是网红直播,线上教学的“直播”内容还带有基本的理性和严谨性。然而,在一堂课从一张照片开始又由之结束时,我认为它可以称为一段故事的讲述,并且在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之下,可以抓取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在线上的教和学之间产生“用户黏度”。
当然,这种理想的状态并不能贯穿于线上教学的始终。那就需要一些其他的花絮和信息来点缀其中。比如,我会让学生在做好上课准备之后,在留言区发布“请开始你的表演”,以这种颇为调侃的气氛来开始我们的课程。还有,就是在课件中明确给出阅读的指导。
我每一讲都会在教学内容之前呈现出相关的书籍图片,基本上都是当下可以购买和容易找到的出版物。诚然,网络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参与者对“上课”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从而启发了我们对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的选取和应用。然而,回归教室、图书馆和校园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之法。所以,希望在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下,我们能够早日恢复一如既往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