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在青岛大学德润楼的401会议室,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侯甬坚教授作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学术报告,报告题为“山脉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以西岳华山为实例”。本次报告由纳春英老师主持,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的全体研究生和相关的老师到场,享受了侯甬坚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知识盛宴。
此次报告共分为九部分,分别是——山的形状、道士入山、望岳、铁锁链(升华岳之路)、世人上山、近代风云、朝山香客、旅游时代、研究路径。教授提到,“華”为“花”之本字,虽自先秦起常用,却惟有“華山”以自然实体形势保持热度,散发影响,对中华、华夏之名起到令人瞩目的衬托作用。齐国思想家晏子提出“君子若华山”的比喻,颇为符合孔子“仁者乐山”的思想,也甚合华山由“仁”至“正”的山脉文化形象。明初名医兼画家王履登临华山体会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心得,将人类与山脉的关系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华山的道家中擅长书写、思考的人士不少,他们的努力宣介扩大了道教的影响。比如他们大力宣传“华山灵异”事象,并以“华山之顶乃天真降临之地,神仙聚会之乡”作解释。 基于此,侯教授对“什么样的山可以成为名山”这个问题总结出了自己的看法:名山有赖自然角度而挺立,更有赖文化高度而跃升,时代推动着最大的人群登山,领略无限自然胜景,人类的创造性认识又随之继续丰富着其乐无穷的山脉文化史。
报告结束后,师生受益匪浅,与侯教授就报告涉及的山脉文化的研究路径和崂山历史上的佛道之争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学术思想交流。报告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