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郑会欣教授精彩解读“小数点之谜”
5月20日上午,应我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郑会欣教授于德润楼会议室带来题为“民国史料的收集、校勘与鉴定”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马斗成院长主持。
讲座伊始,郑教授便强调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基石地位。他引用傅斯年、张玉法等史学大家的观点,明确指出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最重要、最可靠的凭证。民国时期的史料因其开放程度高、数量庞大而备受研究者青睐,但如何从中筛选出真实可信的信息,则需要对史料进行精心的收集、鉴别、对比和解读。
郑教授详细介绍了民国史料的多种类别,包括报刊、政府公报、年鉴、日记、回忆录口述史料、档案等等,其中档案以其原始性、全面性、真实性等特点,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档案的运用并非简单直接,其真伪问题、如何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科学研究,都是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随后,郑教授通过具体案例——孚中、扬子公司套购外汇事件,生动展示了档案史料与其他史料在对比研究中的应用。这一事件的背景复杂,涉及到战后财经政策调整、“官办商行”兴起等多重因素。郑教授通过对报纸、当事人回忆、日记、档案等多种史料的综合运用,成功还原了《中央日报》报道中涉及豪门套购外汇数目“小数点”的事实真相。特别是通过对国民政府财政部原始档案的认真查阅和比对,证实了这起案件中《中央日报》确实遗漏了小数点,涉及的套汇数额被夸大了百倍,进一步凸显了档案作为一手史料的重要性,体现了郑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师生们积极提问,围绕统制统销经济政策、档案资料的查阅与获取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郑教授耐心解答,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激发了同学们对档案史料和财经史的浓厚兴趣。
郑会欣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历史系暨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学系教授(兼任)。从事历史研究40多年,先后在内地、香港和台湾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文章近200篇。主要著作包括《改革与困扰》《从投资公司到“官办商行”》《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档案中的民国政要》《读档阅史》《日记中的历史》《延续与变革》等,编注《董浩云日记》(三册),并在其基础上撰写《董浩云与中国远洋航运》,此外还撰有个人回忆《陌上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