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历史学院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专业名称;历史学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学基本理论;
5.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
7.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二)培养能力
青岛大学历史学专业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青岛及山东区域史等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中国古代史》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本专业教师领衔开设的《国学精要》为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本专业每年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为40人,在校生共计160人。全日制学术型与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每年10-15人,现有在校研究生41人。
课程设置情况:
教育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
专业基础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专业选修课:青岛城市史、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亚太史专题、三大宗教概论等。
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专业考查、教育实习、读书报告等。
(三)培养条件
历史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7名,其中教授8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讲师6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0名。三位教师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一位教师入选“青岛大学青年卓越人才”,一位教师被授予青岛大学教育先锋称号。历史系设有世界史教研室与专门史教研室,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氛围。
近年来,我系教师陆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项,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1项,承担“青岛市市北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行动研究”子课题。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获青岛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普及奖著作类二等奖1项,2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近年来出版著作8部,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世界历史》《周易研究》《孔子研究》《民俗研究》《文史》《文献》等高水平报刊和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齐鲁文化研究、青岛城市史研究、民俗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重要成果,形成了初步的特色与优势。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突出师范特色,强化教师基本素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我们在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模块体系,设立了23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注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调整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式等,切实提高学生基本教育理论水平,以及理论内化成未来指导教学实践、研究教育规律的能力与素养等。
2.重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与素质。
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专业平台作用,结合历史专业学科自身特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知识内容等。充分注重培养对象的学情差异,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数量、学时、课程要求等各个环节体现厚基础、因材施教、多元发展等特点。在教学中实施全方位育人目标,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能力及水平。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围绕中国史一级学科举办当代史学名家论坛,邀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章清教授、清华大学侯旭东教授等举办当代史学名家讲坛,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历史教学的学术水平。同时,我系教师也多次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学术讲座。此外,邀请山东省特级教师陆安、李芳等及青岛市中学历史学科名师张爱华、李付堂等,指导学生培养从教技能。
3.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从教技能。
充分认识实践环节在培养合格师资中的重要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完善“听课、备课、讲课”渐进式和“见习、实习、研习” 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开展“五项全能”达标活动,积极参加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教学技能比赛、国家书写等级考试等赛事,坚持“三位一体,多元分流”的教育实习,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实习与顶岗实习的改革,建立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与城阳一中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合作,推动教育见习课程化改革,每年组织学生赴西安开展专业考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服务,拓展学生专业实习形式和空间,为学生多元成才奠定基础。
(五)毕业创业
历史系一直坚持“巩固传统就业、鼓励多元就业、确保充分就业、提倡自主创业”的就业工作思路,在学生培养各个环节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例如,利用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加强实践指导,提高教师考录课程质量和实用性;利用专业课程模块提高专业素养,拓展与深化就业空间,提高就业层次;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先就业再创业,多种形式灵活创业;为每个班级配有班主任与学业导师,全程、全方位对学生培养与就业指导等等。近三年,历史系一直保持良好的正式就业率与总体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方向为考录教师、考研深造、选调生、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以及其它方式灵活就业等。有的毕业生走自主创业的发展途径,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就。
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基本相似。2018届总体就业率为72%,考研率为17.5%,公办教师考录率为7.5%。师范类学生就业统计时间为每年12月底。
根据我们对近五年成功考取研究生学生的发展跟踪,绝大多数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读博及出国访学、及中学教师职业。显然,大量毕业生选择考研目标明确,就是提升学历层次,为从事教师职业做准备。因此,保守地估计毕业生中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对口专业的就业率在50-6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史系为青岛地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历史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1100余人,大多数毕业生成为青岛市各中小学的教学骨干,为青岛市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六)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基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学生就业现状及专业优势的综合分析,历史系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倾向于以下两个方面:
1.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引进人才,凝聚团队。争取在十三五时期形成3-5个在山东省内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研究方向,获得5-10项标志性学术研究成果,申报和承担3-5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争取实现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为本科人才培养奠定高端学术平台。
2.强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提升。通过学分制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成才提供多元化选择与保障,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全过程育人理念。强化从教技能培养,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密切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合作,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切实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七)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教师队伍相对弱小,教师年龄结构亟待改善。
整改措施: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陆续招聘3-5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教师。充分激发教研室活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教学名师,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名校访学、进修。建设兼职教师团队,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基础教育界的特级教师、青岛名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研究。
2.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还需凝练。
整改措施:更新教学理念,在专业必修课紧凑、通识课增加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促进“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三类课程的互动共生。探索博雅教育,推进国学教育特色。
3.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自学能力尚需大力加强。
整改措施: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读书,建立历史专业与教师教育必读经典书目。着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从教技能和探究式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对UOOC、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和课堂实践。
4.实践教学条件与设施有待改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需加强。
整改措施:深化与崂山区麦岛小学、青岛市34中、市北区北山二路小学等本科生实践基地的教育与合作,推进国学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结合。